走向溯古通今之路 赋能书法职业成才 —苏士澍溯古通今高研班讲话

时间:2024-07-04 15:27:23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网络

编者按:
为提高中华双创翰墨教育第五期“溯古通今”书法特训高研班研修质量,按照整个教学计划安排,2024年6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“线下集中研修”特训,22日上午9点举行了开学典礼,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、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、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振民,第十一、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书协第七届主席、第八届名誉主席苏士澍等各界近三十位领导嘉宾和教职员工、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友共计一百多人出席,典礼由蔡民基院长主持。
仪式上,苏士澍主席和胡振民书记先后讲话,受到出席人员的热烈欢迎,并引起强烈反响。有些嘉宾和学友们深有感触的说,真没想到苏主席和胡书记对这期高研班如此重视,他们的讲话站位高,寓意深,讲得都很实在,也很感人,听了很受教育和鼓舞。
现将苏士澍主席的讲话编发,供广大观众分享。

 

 

苏士澍主席讲话

尊敬的胡振民部长,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学们:
大家好!应中华文化促进会“全国书法培训教师考试中心培训基地”的邀请,今天我来出席这次开学典礼,特别是见到胡振民书记等老领导和老朋友,又认识一些新朋友,很高兴。这期高研班充满正能量,一定会收获满满。

 

 

研修现场

  我看了这期高研班的《招生简章》,了解了这期班的创意和总体安排,很受鼓舞。十年前,我就认识了蔡民基先生,他作为军队的一位退休领导干部,本来可以过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。但是,十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,一直退而不休,全身心投入书法教育创新和提高。他秉持“创造性转化书法艺术成果、创新性发展书法教育事业”的理念,带领研发和教学团队,先后开展了“一体化”的书法历史、“一体化”的书法教学模式(即高效奠基、高效拓展、高效提升的三个模式)、“一体化”的书法系列工程推广教学(助农振兴、助师执教、助老圆梦、助残创业、助兵强能、高端育才、名师扶星等)和“一体化”的榜书艺术教育,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,卓有成效地使这个办得更好。这种“甘为人梯”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和尊重。这些年,许多名家导师和老师积极参与这里的书法教学,为培育书法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通过大家共同努力,中华双创翰墨教育和中国书法“一体化”教学,已经初步成为一个特色品牌,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。所以,我们在此由衷地表示热烈祝贺和感谢!

 

 

苏士澍主席为双创翰墨教育题名

  据了解,以“溯古通今”一体化教学为突出特色的这期特训高研班,是在连辑院长、包俊宜主席的领衔指导下,由蔡民基率领的教学团队共同设计组织的。这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,“溯”早期古典书法之“古”,通“今草”之后各种书体艺术之“今”,跨时代融合互鉴、古为今用,这种创意在全国是少有的。这样的教学,把“高效奠基、高效拓展、高效提升”有机结合起来,有利于培育具有“早期古典书法传统优势”和“古今融合互鉴新优势”的复合型书法职业人才,有利于丰富“实用书体”艺术资源、提升艺术水平,也有利于彰显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厚重感,可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“文化之根”“血脉之源”,是最形象而又直接的“爱中华、爱祖国、爱书法”的文化基因教育。
党的二十大以来,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文化强国建设。习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述,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,特别是他明确提出“两个结合”“中华文明五个特性(连续性、创新性、包容性、统一性、和平性)”“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”等一系列要求,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前瞻未来,在文化强国建设中,社会对书法多样化文化需求越来越大,为我们书法职业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,也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。
“写好中国字、做好中国人”,是对我们炎黄子孙的基本要求,我们书法职业工作者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。书法“溯古通今”就是一项系统工程,只有守正,才能更好的创新。希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研修机会,潜心学习,努力使自己的书法扎根落地,补上早期古典书法“学段”,尽快实现“诸体皆能”,成为学书法、用书法的明白人,努力形成书法职业新优势,并积极参与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活动,在为民服务中尽好自己的社会职责,在书法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,为文化强国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最后,预祝本期高研班圆满成功!
谢谢大家!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xinhandan.net/cms/show-26314.html

 

 

苏士澍简介:
苏士澍,1949年3月生,满族,无党派人士,第十一、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,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主席、第八届名誉主席,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,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,文物出版社名誉社长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所名誉所长 、博士生导师、教授。

苏士澍书法作品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地区      |      关于我们      |      新闻热线      |      投稿信箱      |      法律顾问
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[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6168)] []